完成了牙齿治疗后,您是否仔细阅读过医生写给您的病例?通常医生会建议您“定期复查,不适随诊。”那么,您知道这几个字的含义吗?
“定期复查,不适随诊”,一般出现在病历后面的医嘱里,说的是:建议您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医生这里复查,如果感到不舒服,就应该随时来寻求医生的帮助,这几句话后面,有时还会贴心地留下医生的联系方式。
很多人会认为,这不过是医生书写电子病历套用模板自动生成的“套话”,没啥价值;或者还有人认为,这是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做出的“免责条款”,写上了就表示出问题了别怪大夫,要怪自己没维护好;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没发现角落里还有这么一行小字……
而实际上,这几个字,正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关键!
很多疾病都会有一段隐匿的、缓慢发展的过程,这时,我们往往不会有明显的不适,而一旦有了明显的不适,就意味着疾病已经进展到了一定程度,治疗的难度、复杂程度、消耗的金钱与精力、对您健康造成的影响都会大大增加。重到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轻到龋坏、牙周病,都有这种特点。
以龋齿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虫牙”举例,表浅的龋损,您不会有任何主观症状,龋洞稍大些,也不会有太明显的不适,有的人可能会出现食物嵌塞、冷热敏感等,但由于症状轻微,往往很容易忽略。这时如果来医院就诊,可能只需要简单的充填治疗,花费很少的时间和费用,就能完成修补,完成治疗后,如果能够做到遵医嘱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几乎不会对您的生活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而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干预,疾病再进展下去,就可能出现刺激疼痛等症状,进食冷热酸甜食物症状明显加重,这时再去治疗,也有可能靠充填治疗完成缺损修补,但已经有了“露神经”的风险,治疗完成后出现牙髓并发症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如果运气不好,还要进一步治疗。这时对我们的影响还不算大,还会有人选择继续“忍”下去,直到疼的睡不着觉,才来医院就诊,此时牙体缺损已经很大,不但牙髓无法保留,剩余牙齿的修补难度也大大提高,往往需要根管治疗加上复杂的桩核冠修复,必须多次就诊,花费几十倍于之前的费用,才能完成修复;即使完成了修复治疗,这颗牙齿的强度与“原装”相比,仍明显减弱,难堪重负,需要格外小心地使用。而如果此时仍然不去治疗,等到急性的牙髓炎症被“坚强的意志”扛过去,我们可能会欣喜地发现疼痛消失了,但实际上,牙髓已经坏死,缺损还会继续扩大下去,直到最后就连修复的价值都已经丧失,只能拔除,这时再去镶牙,往往需要几个月的等待,修复费用较之前也会再翻上几番,达到大几千甚至上万元。
一般来说,无干预状态下,龋坏从最早期进展到累及牙髓,至少需要半年时间,缺损继续进展至不能修复的地步,又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只要我们重视定期复查,完全可以做到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另一方面,即使完成了治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试想一下,修复体需要在口腔内年复一年地高强度行使功能,磨损、腐蚀、老化,等等问题会接踵而来,口腔温暖潮湿的环境与复杂的细菌生态会给修复材料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治疗完成后,仍然需要我们认真的维护,定期检查修复材料的功能状态,明确它们“运转”是否正常,及早发现问题,进行对应处置。如果您以为治疗后就万事大吉,对患牙置之不理,等到又重新“感觉到”它开始有松动、疼痛等等不舒服了,往往已经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可能需要彻底重新修复甚至拔牙,可谓是既劳民又伤财,钱包瘦身不说,重新修复治疗的效果也必然是一次不如一次。